首页 | 新闻中心 | 新 楼 盘 | 二手楼市 | 物业委托 | 出租求租 | 写 字 楼 | 营销策划 | 装修指南 | 购房宝典 | 租赁常识 | 家居装饰 | 律师在线| 我秀我家 | 关于我们
 您现在的位置: 河南房产租赁网 >> 新闻 >> 二手房动态 >> 正文

解读央行第二套房贷细则 从紧货币政策又一信号

http://www.hnfczl.cn   2007-12-12 14:06:06   来源:  解放日报

昨天,央行、银监会公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应以户为单位执行第二套房贷政策。此前,由于没有明确“第二套房”或“多套房”的认定标准,各商业银行在执行房贷政策时,有的以“人”为单位,有的则以“户”为单位,曾给房贷市场带来不少疑惑。

补充通知传递三大信息

昨天公布的《补充通知》,传递了三条重要信息:

一是各家商业银行应以家庭为单位,认定住房贷款的次数。“家庭”成员范围,仅指借款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。央行表示,从中国国情出发,以家庭为单位认定比较合理,也符合我国夫妻财产共有的法律规定,有利于强化宏观调控。

二是对于已利用银行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的家庭,如其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地平均水平,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的,这类借款人必须在还清前期贷款的前提下,才可比照首套自住房贷款政策执行。央行表示,这既可满足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合理需求,又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。

三是已利用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并有贷款记录,不论其贷款是否还清,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购买第二套(含)以上住房贷款的,均按照第二套房贷政策执行。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也被纳入《通知》有关规定的约束范围。央行表示,居民无论是借用公积金贷款还是商业性贷款,都是占用广义的公共资源,都属于“负债”,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,都将面临相同的风险。因此,已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的家庭,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住房贷款时,也应按照《通知》有关规定执行。此项规定则可抑制不合理的需求(包括以贷炒房)。

落实宏调政策重要手段

继央行上周六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之后的第三天,央行和银监会即宣布,第二套房贷界定标准“从严”,以家庭为单位,业内人士将此举看作是从紧货币政策的又一个信号。

监管部门曾要求,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增速要控制在15%以下,但11月末,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7.74万亿元,同比增长1..50%,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.12万亿元,同比增长17.03%。这就对上述目标提出了考验。而11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023亿元,表明当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仍然严峻。因而,收紧房贷也就成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。

同时,这也是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需要。近段时间,房地产信贷增长过快、竞争过度、违规过多,特别是有的商业银行未经批准擅自开办转(加)按揭贷款业务,加大了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风险,已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。昨天,银监局副主席蒋定之表示,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,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给金融体系带来冲击的教训,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。

步调统一监管更严

此前,由于“第二套房”认定标准不明,各家银行根据自身的市场业务和实力,对政策形成不同的认识和执行方法。有的银行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认定,有的银行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认定,有的银行规定还清贷款后就不算是第二套房,等等。补充通知之后,这种混乱的执行现状将有所改变。

银监会强调,各商业银行制定的细则,既要符合文件精神,又要具有操作性,尤其要制定借款人信息资料的收集和信贷审查工作的规定,对借款人提供的个人住房信息、收入信息、家庭信息的真实性要有严格的审查甄别措施。而央行、银监会一段时间后,将对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,严厉查处假按揭、加按揭、转按揭等违规行为和变通做法。

据悉,为充分发挥央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积极作用,支持商业银行审查借款人资信,惩戒虚假信息提供者,防范信贷风险,央行目前已经根据《通知》精神着手对该系统中相应的模块进行调整和完善。

页面功能 【字体: 】【打印 关闭】【浏览:1158】
版权声明:凡有来源标注为"河南房产租赁网"的文字或图片版权均属河南房产租赁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。
 ■ [推荐楼盘]
  ·裕鸿世界港

开发商:河南裕鸿置业有限公司
地址:航空港区国际机场北(四港联动大道与郑港六路交汇处东北角)
电话:400-700-1234 转 629913

  ·迎宾路3号

开发商:河南裕华置业有限公司
地址:惠济区迎宾路3号(三所东500米)
电话:400-890-0000 转 662128

  ·万科城

开发商:河南省美景之州地产开发有限公司
地址:高新区科学大道与西四环交汇处西北角
电话:400-890-0000 转 634887

  ·康桥悦岛

开发商:郑州康桥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
地址:二七区南三环碧云路交汇处以南运河以北
电话:400-890-0000 转 805629

免责声明: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